中国政府网  |   山西省政府  |   长治市政府 今天是

热点查询:长治屯留旅游老爷山

当前位置:首页 > 长治市屯留区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基础信息公开>政策文件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保存为word 【打印】 关闭
索引号000014349/2023-56405
发文字号屯政发〔2023〕33号 发文时间2023-08-02
发文机关长治市屯留区人民政府 主题词气象
标题长治市屯留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长治市屯留区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主题分类其它 发布日期2023-08-02

长治市屯留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长治市屯留区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7-08-20       大    中    小      来源:长治日报

各乡镇人民政府、综合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

《关于推进长治市屯留区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长治市屯留区人民政府 

2023年8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推进长治市屯留区气象高质量发展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以下简称《纲要》)、《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晋政发〔2022〕27号)和《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长治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长政发〔2023〕10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屯留区气象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定位,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屯留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和民生改善等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与屯留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具有屯留特色的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保护生命安全、赋能生产发展、促进生活富裕、服务生态良好的支撑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到2035年,屯留气象科技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布局优化的监测系统更加精密,无缝隙、全覆盖预报系统更加精准,气象保障服务屯留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气象综合实力全市领先。

二、工作任务

(一)夯实气象高质量发展基础

1.建设精密气象监测系统。健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调整优化站网布局。加快推进屯留国家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实施。在全区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和监测盲区增补气象观测站点,实现土壤水分、固态降水全覆盖。新增农业气象观测站和智慧农业气象监测系统,不断提升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和科学技术局、区农业农村局)

2.充分运用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充分运用精细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及短时、临近灾害性天气预报系统,发挥气象在屯留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城乡内涝、森林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利用北斗卫星、5G通信等技术,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网络,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社会传播资源作用,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靶向发布。(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水利局、区林业局)

3.打造精细气象服务系统。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构建“云+端”气象服务新业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基于需求、基于位置、基于场景、基于影响的气象服务模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和服务体系。建立气象部门与各类服务主体互联互通机制,促进气象信息全领域高效应用。(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4.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和覆盖城乡的组织体系。实施“网格+气象”行动,促进气象信息员与社区网格员、灾害信息员、群测群防员等共建共用,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形成部门预案无缝衔接、依预案积极行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和再传播制度,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立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的停工停课停业预警机制。(责任单位: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各乡镇(中心、街道)人民政府)

5.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完善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报预警服务模式,优化递进式气象服务流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完善政府主导的气象信息发布和社会再传播机制,畅通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免费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实现预警信息进村(社区)入户到人。拓展预警信息发布手段,消除预警信息接收的“盲区”。(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委宣传部、区应急管理局、区融媒体中心,各乡镇(中心、街道)人民政府)

6.优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普查成果在重点行业的应用和研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工程、重点园区、重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规避气象风险。加强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健全监管机制,将雷电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纳入区政府安全生产考核、综合执法检查等工作中,全面落实气象相关安全管理规定。(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屯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各乡镇(中心、街道)人民政府)

(三)推进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

7.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保障服务能力。以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集中种植区、生态保护区、水源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区域全覆盖为目标,科学调整人工增雨(雪)、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布局,到2025年,新建地面标准化作业点2个,高山烟炉2座,扩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护面积。加强基层专业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建设,按照每门高炮4名、每部增雨火箭2名的标准配备作业人员,建立技术等级评定、考核聘任管理机制,完善作业人员技能培训体系,形成稳定的人员待遇保障机制,建设一支稳定、高效、安全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责任单位: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8.形成科学完备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协调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和指挥调度,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完善应急预案,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投入,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相关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为“全方位、全时段、全覆盖”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有力财政保障。(责任单位: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四)提升气象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9.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强化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围绕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发展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构建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无缝隙、直通式、趋利避害并举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深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种业振兴气象服务,提升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实施“特”“优”农业气象服务工程,推进设施农业物联网智慧大棚建设。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做好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服务和品牌宣传。(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气象局、区乡村振兴中心、各乡镇(中心、街道)人民政府)

10.提升生态气象监测预警保障能力。围绕省市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决策部署,在屯绛水库建设1套生态观测系统。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数据共享和联合会商机制,提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及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和突发环境事件气象应急保障的能力,为政府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决策依据。(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屯留分局、区水利局,各乡镇(中心、街道)人民政府)

11.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供给。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优化工程,将公众气象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和财政保障体系,形成保障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加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制作天气预报预警电视类节目,推进各类媒体气象信息全接入,优化农村、山区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委宣传部、区财政局、区融媒体中心)

12.综合提升气象科普能力。将气象科普工作纳入屯留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提升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推进屯留国家气象观测站附属配套工程(气象科普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气象科普品牌创建工程,申报国家级气象科普基地。(责任单位:区科学技术协会、区气象局、区教科局,各乡镇(中心、街道)人民政府)

13.实施“气象+”赋能行动。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气象信息为支撑,构建气象服务与相关行业深度融合的气象服务新业态。加强煤矿和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开展煤矿雨季三防和危化企业防雷精细化气象服务。集约发展面向流域水文、自然资源、林业、卫生、能源等行业用户定量精细的专业气象服务业务。深度挖掘气候资源禀赋,依托屯留国家基本气象站新址,建设富有特色的“气象公园”,支持开展“天然氧吧”“气候宜居城市”“气候康养小镇”“避暑旅游目的地”等特色气候生态品牌创建,提升屯留文旅资源等级。推进屯留气象党建品牌建设,持续丰富“麟绛气象·风雨同行”党建品牌,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三大先锋力量在气象高质量发展中得到升华。(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自然资源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卫生健康体育局)

(五)提升气象科技创新发展能力

14.建立健全气象科技创新机制。落实省、市气象科技发展规划。聚焦重点领域气象服务技术研究,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气象深度融合应用,提升智慧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将气象科技创新纳入区级科技计划项目,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加强气象与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及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跨部门联合科技创新。完善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创新激励机制。(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发展改革和科学技术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和旅游局,长治市生态环境局屯留分局)

15.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加大优秀年轻气象干部多岗位锻炼、交流挂职力度,提高气象队伍综合素质。加强气象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力度,将气象人才培养统筹纳入屯留党政人才工程和教育培训体系予以支持,努力建设高水平的气象预报、气象服务、气象监测、信息技术和业务支撑等五支重点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全方位开放合作,推动气象行业内、部门间、气象与相关行业间的技术、平台、人才和项目合作交流。(责任单位:区气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切实解决气象发展、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和土地使用等关键问题。区气象局要加强与区政府各部门、各乡镇(中心、街道)政府的战略合作,牵头建立协同配合的实施保障机制,加强督促指导。

(二)加强政策支持

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统筹中央和地方资金,支持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改善。落实好气象部门干部职工依规足额享受地方政策,并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为气象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强法治保障

加强气象法治建设,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加强防雷、升放气球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联合监管。推动完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气象标准制度修订和宣贯应用,全面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举措,优化气象行政审批流程。依法规范全社会的气象活动,为气象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图文解读:关于推进长治市屯留区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